今天這篇特意爲“懸疑燒腦”類的高玩准備。
公寓裏的屍體。
懸疑題材最經典模型之一。
到今天依然推陳出新:
兩年前,日劇《輪到你了》。
披著小清新的皮,打開集體冷血殺人遊戲的序幕。
一年前,國劇《摩天大樓》。
以大寶貝飾演的完美受害者起筆。
牽引出都市光鮮亮麗背後,灰暗殘酷的現實。
今年,美劇入局。
打開方式卻一反“常態”。
喜劇懸疑。
會笑?會哭?
Sir只能說都不是。
它的確能令你爆笑,竊笑,會心一笑……
但最終。
你絕對一點都笑不出來:
《公寓大樓裏的謀殺案 第一季》
Only Murders in the Building Season 1
片名即劇情。
公寓大樓出現謀殺案,主角們充當起“偵探團”。
對,打引號的。
看這群“偵探”什麽貨色:
幾個推理愛好者,組成年齡差好幾倍的“爺孫團”。
濃濃的拼貼感。
連主演都像“拼”的:
可即使如此,外網成績卻硬得不行。
收視率,上線即打破Hulu平台的喜劇首播記錄;
口碑,爛番茄專業、觀衆評分雙高。
Sir一口氣刷8集,別說,還真有點上頭。
廉價的拼貼,輸在混亂。
但高級的拼貼,先不說精彩,起碼質感新鮮。
什麽感覺?
像阿甘的巧克力盒。
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集有什麽驚喜在等你。
更像“懸疑盲盒”。
“包”裝是一具屍體。
01
深夜,紐約一棟豪華公寓響起警報。
簡單調查後
死者手上有殘留火藥;目前面臨經濟壓力;電腦上還留有遺言。
警察判定,自殺。
很顯然,有人不同意。
呐,就是眼前這叁位。
從左到右:
都市太妹梅寶,失意老演員查爾斯,落魄戲劇導演奧利弗;
分別住12樓,14樓,10樓;
年齡職業八竿子打不著,唯一共同點:叁人都是網上特別火的犯罪博客的忠實粉絲。
插手命案,還真不是因爲興奮過頭。
一小時前,他們都和死者打過照面。
電梯裏,死者油頭西裝,一副精英做派,就叫他油頭哥。
即將自殺的loser?
怎麽看都不像。
叁人不約而同起疑。
還真被他們推出一些貓膩:
1,油頭哥看著幹幹淨淨,進電梯卻提著垃圾袋;
2,油頭哥電話裏重複提到,一個消失的包裹。
垃圾袋?包裹?
肯定藏著什麽!
說幹就幹。
又是翻垃圾桶,又是私闖民宅,一番不正規調查後,真給他們找到突破口。
待收包裹內,一顆價值不菲的鑽戒。
有誰會一邊等著鑽戒,一邊自殺呢?
叁人的興奮勁徹底藏不住了。
我們行,我們上。
不僅要查他個水落石出,還要自立門戶,搞起自己的犯罪播客。
名字來不及細想了,就叫“公寓大樓裏的謀殺案”。
誰還沒個“福爾摩斯”夢呢?
成團後,馬上開始搜集信息。
叁人出席油頭哥葬禮,暗中觀察。
誰知……
屁都沒搜集到。
朋友?
沒見到。
交情?
致辭環節,鄰居連裝都懶著裝。
紛紛吐槽:
混蛋,沒禮貌,會吼人……
連一只貓貓的死,都比油頭哥更讓人心疼。
葬禮沒料,那就去現場看看吧。
叁人團潛入凶殺現場,除血迹外一切保持著原樣。
再次沒想到。
油頭哥平時人模人樣。
活得不咋樣嘛。
此外,還有不速之客。
地上有幾處帶血的腳印,來自一只貓。
線索都沒頭沒尾?
可別小看這幾個愛好者,他們一同分析,竟然就鎖定了嫌疑人!
推理可謂簡單粗暴:
就是隔壁剛死了貓的鄰居!
事不宜遲,立刻上門問話。
畢竟……
話沒問幾句,人家就暈過去了。
暈血怎麽殺人。
線索徹底斷掉,但總有新的線索不斷冒出來:
油頭哥夾在書裏的珠寶;
突然出現在奧利弗門前的威脅紙條;
叁個業余偵探,有趣就有趣在——一切看起來都誤打誤撞,同時,一切又越來越煞有其事。
這不就是拆盲盒的心態?
不管拆出來的,是好是壞。
02
先將命案放到一邊。
《公寓大樓》另一個不能不提的標簽,喜劇。
說的不僅是劇集風格,更是全新的制作思路。
各種小花招,將刷劇樂趣不斷延展。
劇裏,叁人團弄犯罪播客。
劇外,故事的打開方式也是播客。
氛圍配合到底,劇組還在亞馬遜開了個真實的播客節目。
每一期就是請演員們來聊聊幕後。
時不時抛出一些彩蛋和伏筆。
這也是Sir越看越“上頭”的原因:
它用抽離主線的方式,讓你更全方位地沉浸于劇集營造的世界觀。
隨著故事發展,Sir漸漸發現。
配角,竟然比主角都有戲。
每一集的開頭,都有意識地圍繞一個人物展開。
這個人,可以是主角。
也可以是這個小播客的忠實聽衆,搬著小凳子坐在大樓前催更。
別以爲只是好玩。
負責此案的女警察,性格獨斷專行,認爲主角們只是無聊愚蠢的播客迷。
但她可不僅僅是個“反派符號”。
幾個鏡頭,串起角色邏輯:
性格,從小不合群,相信自己腦子裏住著個軍師。
工作,晉升局長的節骨眼,絕不能被翻案打臉。
強硬,也是一種理性。
當發現案子的確存在蹊跷時,也是她,悄悄爲主角們做安排。
正是因爲這些不起眼的配角。
一個個走上台前,盛裝亮相,甚至偶爾成爲C位。
——才讓這樁命案引起的旋渦,席卷每一個“局外人”。
最讓Sir印象深刻的。
第7集。
由頭至尾,沒有一句對白。
因爲這一集的視角,是一個聾啞人。
以他的角度旁觀命案的發生、調查、反轉,以及周邊的喧囂。
偶爾調皮地打破“第四面牆”,向你吐槽。
這些雜音,聽起來沒有營養。
這些配角,看起來跟案情無關。
但正因爲他們不斷在你耳邊絮絮叨叨,拉家常,扯閑篇,說胡話。
漸漸。
如催眠般。
觀衆開始相信:
你,就是他們的一份子;
你,就置身于這座發生謀殺案的大樓裏。
03
而奇妙化學反應的基底,來自于主角叁人團。
個個自帶BGM登場。
查爾斯,一首鄉村慢搖《曼哈頓》。
曾經是一名家喻戶曉的偵探劇主角,如今只能死拽著過去的榮光。
紳士、敏感、脆弱,獨居的社恐。
視線投來我移開,想進電梯我關門。
奧利弗,則是妥妥社交牛x症。
騷紫西裝花圍巾,紐約街上我最行。
作爲一個戲劇導演,溝通交流是刻在DNA裏的,任何一個社恐在他面前都無所遁形。
來自“洗牙妹”Sia的搞怪歡快曲順勢響起來。
梅寶,墨鏡一戴,誰也不愛,被歐美流行環繞。
叁個人看起來天差地別,但湊到一起還真不違和。
查案,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。
爲什麽堅持下去,則各有動機。
久違舞台的奧利弗,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導演機會。
就算是小播客也要支棱起來。
隨時隨地准備錄音,拉贊助,想台詞。
MC,自然由查爾斯擔任。
又一次做回主角,這回還是一個真·偵探,興奮程度堪比事業第二春。
至于梅寶。
在看到油頭哥屍體的那晚,她第一時間就否認了自殺的說法。
可以說是下意識的。
不僅因爲,油頭哥是她從小認識的朋友。
也因爲,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看到好友死亡。
同樣在這所公寓,同樣是橫死。
也就是油頭哥家那一排童書。
其中一個女孩在叁年前墜死。
那次事件,油頭哥作爲目擊者,看到了凶手,卻叁緘其口。
最終,“哈迪男孩”一個死亡,一個被冤枉入獄,剩下兩個形同陌路。
這一次,梅寶說什麽,也要找到真相。
不僅找到死亡的真相,更是爲了看到人的真相。
還記得Sir最開始說的嗎?
——這才是《公寓大樓》最精彩的彩蛋。
這幾個主角,並不只是在探案。
他們還在探自己。
奧利弗打扮光鮮背後的貧窮;
查爾斯站在舞台半輩子,卻是個社恐;
以及梅寶揮之不去的孤獨。
最終,《公寓大樓》講的是一個關于“遺憾”的故事。
即
我們面對無法追回的遺憾,如何繼續活下去。
調查過程,主角們是想幫油頭哥拼湊真相,也是想幫自己追回遺憾。
當然徒勞。
但就不追了嗎?
主角叁人選擇了追,但公寓裏還有更多模糊的面孔。
他們便是我們。
注意英文譯名:Only Murders in the Building.
——所有人都是“凶手”。
某程度上,我們每個人被迫都“殺死”過什麽。
生命、欲望、夢想、感情……
而這件“謀殺案”。
將永遠萦繞在屬于你的那座“公寓大樓”。
你是選擇不斷接近它?
還是視若無睹地繼續生活?
去看吧。
Sir相信,你會有新的答案。
本文圖片來自網絡
編輯助理:超有錢婆婆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院